CAS: 100-58-3
分子式: C6H5BrMg
分子量: 181.31
中文名稱:苯基溴化鎂
溴化苯基鎂
英文名稱:bromophenyl-magnesium
phenylmagnesium bromide solution
phenylmagnesium bromide
性質描述: 四氫呋喃溶液或者乙醚溶液,棕紅色液體。
用途:格氏試劑。是制備金屬羰基化物的還原劑。
1890年,蒙德(L.Mond)發現一氧化碳在通過活性金屬鎳粉后燃燒時,發出綠色的光亮火焰,將所得氣體冷卻,則得到無色的液體(熔點298K,沸點316K);若使此氣體流經加熱的玻璃管,則見金屬鎳沉積于管壁。這個氣體就是四羰基合鎳Ni(CO)4。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已合成了百多種這樣的羰基化物及其衍生物,幾乎所有過渡金屬都能形成這類化合物。這種由過渡金屬與一氧化碳配體所形成的一類特殊的配合物就叫做金屬羰基化合物,或稱為羰基配合物。金屬羰基化合物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上,在現代無機化學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金屬羰基化物的制備通常有如下方法:
(1)直接合成法。多數羰基配合物是金屬與一氧化碳直接化合制得的,但金屬必須是新還原產品,并處于非常活化狀態。
(2)高壓下的還原羰基化作用。在高壓下利用還原劑,使金屬與羰基發生羰基化反應。所用的還原劑,主要是氫、活潑金屬、溴化苯基鎂(C6H5MgBr)等。
(3)通過熱分解或紫外光照分解,可制得某些多核羰基化合物。
(4)兩種不同金屬的羰基化合物相互作用,可以制得異核羰基化合物。
相關化學反應
(1)苯基溴化鎂與三氯化鐵反應,得到偶聯產物.環戊二烯基溴化鎂與三氯化鐵反應得到二茂鐵。
(2)與三氯化鉻在乙醚中反應生成二苯鉻。
(3)六苯基二鉛用作聚苯醚潤滑劑的抗氧劑,可由氯化鉛與苯基鋰或苯基溴化鎂反應而得。
(4)以四氫呋喃為溶劑,將溴化苯基鎂和氯化鍺反應而得四苯基鍺烷。
(5)由氯化鉛與苯基溴化鎂(或苯基鋰)在碘代苯存在下經低溫反應而得四苯基鉛。
(6)四苯硼鈉主要用于鉀離子、銨離子、銣離子和銫離子的測定,可由苯基溴化鎂與三氟化硼/乙醚作用先生成溴化四苯硼鎂。蒸出乙醚,加入水,再用計算量的碳酸鈉處理而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