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二氯苯的是與非
對二氯苯是繼樟腦、萘丸之后的第三代防蛀用品,目前我國以對二氯苯為原料生產的防蛀劑、除臭劑約占同類產品的2/3。1995年~1997年,關于對二氯苯是否致癌的問題,在衛生界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論。誰知3年之后由于國務院信訪局轉給衛生部的一封人民來信,引發了有關專家的舊話重提。
今年9月24日,原林業部林產工業辦公室工作人員李義灃在寫給朱镕基總理的《關于停止生產銷售對二氯苯制品的建議》中稱:國內外許多文獻表明,對二氯苯雖屬低毒,但會導致動物致癌,并是人的可能致癌物,會引起人體慢性中毒。為搞清對二氯苯是否危害健康,他于1995年12月至2000年3月先后到上海市圖書館等處進行了調研,了解到上海市圖書館兩位工作人員從1989年至1992年編寫20萬冊中外文古書的目錄,這些古書曾使用過大量的對二氯苯防蟲劑。身體一向很好的二人先后于1993年和1994年死于肺癌。接觸過古書目錄的另外還有10名職工,經醫院檢查,也都存在血小板減少、血色素低、紅白血球不正常等癥狀。
李義灃說,目前這種對二氯苯防蛀劑毒害面很廣,不僅存在于千家萬戶的箱柜,還在衣料倉庫、標本館、圖書館、檔案館、飯店、商場、超市等處廣泛使用,嚴重污染環境,損害廣大群眾的身體健康。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盡快采取有力措施,停止對二氯苯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各種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應廣泛宣傳對二氯苯制品的毒性,使之家喻戶曉。
關于對二氯苯的最新資料是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專家組1999年9月30日的報告。該報告認為其對實驗動物的致癌性有足夠的證據,是人的可疑或可能致癌物。言外之意對二氯苯對人的致癌性尚無確切依據。
北京大學醫學部王振剛教授在發言中指出,流行病學調查必須有足夠數量的調查對象、有對照組比較,并有明確的劑量反應關系,僅憑個別病例不足以下結論。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高級工程師王以燕說,到目前為止對二氯苯對人的致癌性只是可疑,可疑不等于肯定,在沒有充分依據的情況下,農藥審批機構沒有理由不讓其登記上市。再說,認定某一產品的存在價值,需要綜合評價。雖然防蛀劑有三類,但樟腦的防蟲效果不夠理想,菊酯的防霉效果不好,價格也高,這就說明對二氯苯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中國預防醫學院環境衛生監測所尹先仁研究員的動物實驗結論是,中低劑量不會對實驗動物造成損害,只有在高劑量情況下才會導致肝腎損害或致癌,而人不可能接觸那么大的劑量。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未發現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禁用對二氯苯。
但據了解,美國環保局空氣質量規劃和標準辦公室已將對二氯苯列為監測的188種污染物之一。國際有毒化學品組織規定人接觸對二氯苯的最高允許濃度為每立方米1毫克。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監測所所長戚其平研究員說,由于室內新風量往往不大,房間里只要有對二氯苯存在,室內空氣就很難達到國際有毒化學品組織規定的標準。此外,對二氯苯的濃度只有達到每立方米1.18毫克時,人才能聞到氣味,當氣味刺鼻時,說明其濃度已經相當高了。環監所專業人員實測過的室內對二氯苯濃度無一例外地都超過了每立方米1毫克的標準。人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室內,這能視為安全嗎?
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吳文祺研究員說,有些防蛀劑生產企業標榜其產品的純度有多高多高,這并不能說明無毒。因為它的毒性并不是雜質,而是對二氯苯本身。北京大學醫學部鄧大君教授認為,對二氯苯不是生產防蛀劑不可替代的原料,并不是非用不可。我國有豐富的樟腦資源,非常容易取得,為什么有足夠的安全性替代品不用呢?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環境衛生監測所徐鳳丹研究員也同意這一觀點。她說,對二氯苯作為一般農藥用于大田滅蟲無妨,但在家庭中使用要慎重。
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是消費者的基本權利。對于對二氯苯這種可能對人體構成威脅的化學品,經過多年爭論依然沒有個明確說法,這似乎難以向消費者交代。專家們認為,我國有現成的對二氯苯職業接觸人群,只要有必要的經費支持,開展對二氯苯對人類致癌作用的流行病學調查并不困難,有關主管部門應盡快將其納入議事日程,以便取得真實、可靠、無可辯駁的科學結論,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對二氯苯紛爭。同時專家們還建議,研究機構要有計劃地積極研制開發安全、高效、低毒的防蟲蛀劑,替代對二氯苯制品。
“把知情權交給消費者”是專家們的共識。他們提出,當前首先要對對二氯苯的包裝標識作出統一規定,強制執行。中國科學院生態中心研究員儲少崗曾對我國的對二氯苯防蛀劑作過市場調查。他說,至今尚未見到一份完美的產品標識,有的只寫“高效防蟲蛀劑”,有的說“對人畜無害,可安全使用”,有的甚至連對二氯苯幾個字都看不到。這實際上是讓消費者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糊里糊涂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