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您提供化工資料查詢,分享技術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

                          吲哚丁酸

                          規格:98%
                          包裝:25kg/桶
                          最小購量:1kg
                          CAS:133-32-4
                          分子式:C12H13NO2O
                          分子量:203.19

                          結構式
                                        

                          CAS: 133-32-4
                          分子式:C12H13NO2O
                          分子量:203.19
                           
                          中文名稱: 3-吲哚丁酸
                                                3-吲哚基丁酸
                                                吲哚-3-丁酸
                                                吲哚丁酸

                          英文名稱: 1h-indole-3-butanoic acid
                                                 3-indolebutyric acid
                                                 3-indolyl-gamma-butyric acid
                                                 beta-indolebutyric acid
                                                 4-(indolyl)-butyric acid
                           
                          性質描述: 白色至淡黃色結晶固體,原藥為白色至淺黃色結晶。熔點124~125℃(純品);121~124℃(原藥)℃。溶解度水中(20℃)50mg/L,苯>1000,丙酮、乙醇、乙醚為30-100,氯仿 0.01-0.1(均為g/L),在中性、酸性介質中穩定。在堿金屬的氫氧化物和碳酸化合物的溶液中則成鹽。毒性LD50(mg/kg):小白鼠急性經口1000mg/kg,鯉魚TLm(48h)180mg/L。按規定劑量使用,對蜜蜂無毒,土中迅速降解。
                           
                          質量標準:
                          外觀        白色晶體
                          熔點        124-126
                          含量         ≥98%
                          干燥失重 ≤0.5%
                           
                          用途: 本品是植物主根生長促進劑,常用于木本和草本植物的浸根移栽,硬枝桿插,能加速根的生長,提高植物生根的百分率,也可用于植物種子的浸種和拌種,可提高發芽率和成活率。浸根移植時,草本植物浸在濃度10~20mg/L,木本植物50mg/L;桿插時的浸漬濃度為50~100mg/L;浸種、拌種濃度則為100mg/L(木本植物)、10~20mg/L(草本植物)。 

                            農業上主要用于插條生根,可誘導根原體的形成,促進細胞分化和分裂,有利于新根生成和維管束系統的分化,促進插條不定根的形成。 廣泛應用于樹木、花卉的扦插生根:蘋果、桃、梨、柑橘、葡萄、獼猴桃、草莓、一品紅、石竹、菊花、月季、木蘭、杜鵑、茶、水杉、楊樹等。

                          適用范圍:主要用于插條生根劑,也可用于沖施,滴灌,沖施肥增效劑、葉面肥增效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用于細胞分裂和細胞增生,促進草木和木本植物的根的分生。
                            1.浸漬法:根據插條難易生根的不同情況,用50~300ppm 浸插條基部6~24小時
                            2.快浸法:根據插條難易生根的不同情況,用500~1000ppm 浸插條基部5~8秒。
                            3.蘸粉法:將吲哚丁酸鉀與滑石粉等助劑拌勻后,將插條基部浸濕,蘸粉,扦插。
                            沖施肥大水每畝3~6克,滴灌1.0~1.5克,拌種0.05克原藥拌30公斤種子。

                          作物上的用量參考:
                          這里以衢州明鋒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吲哚丁酸的純度來進行說明。其他純度的吲哚丁酸在使用時請斟酌。

                          1、葡萄:
                          將砂藏的葡萄枝條取出,剪成7-9cm長的雙芽插穗,芽上端留1.0-1.5cm平剪,下端離節部0.5-1.0cm平剪插前先將插條基部浸入150mg/L的吲哚丁酸鈉藥液14h,或以20-50mg/L浸泡枝24h;然后扦插。插后立即澆透水,并蓋上薄膜。以后每隔3-4澆一次水,插條成活率較高、成苗質量較好,超過200mg/L對插條組織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反而不利于插條的發芽生根和成苗。
                          促進葡萄生根常用浸蘸的方法:又因浸蘸的時間長短和劑型不同還可分為以下3種:
                          速蘸:取適量的吲哚丁酸鈉(或IBA與適量的乙醇混合溶解),兌水稀釋到所需的濃度(一般為500-2000mg/L),將捆好的插條放于藥液中,浸5-10秒后取出晾干,扦插。
                          慢蘸:將吲哚丁酸鈉(或適量IBA與少量的乙醇混合溶解)配成20-50mg/L濃度的藥液,再將插條浸入藥液8-24h,取出扦插。
                          蘸粉:將適量的吲哚丁酸鈉(或IBA與適量的乙醇混合溶解),加入滑石粉等助劑,乙醇揮發后即成粉劑,再將插條基部浸濕,蘸粉,扦插。
                          2、蘋果、梨、桃:嫁接前,將接穗在200-400mg/L的中威吲哚丁酸鈉的藥液中速蘸一下后嫁接,可提高成活率,但對芽的生長有抑制效應,且濃度越高,抑制效應越大,可以促進其加粗生長。以1000mg/L浸泡枝5秒。
                          3、中華獼猴桃:以200mg/L浸泡枝3h。以上均能促進插枝生根,提高插枝成活率。
                          4、水稻、人參、樹苗等以10-80mg/L淋灑土壤,可促使移栽后早生根、根系發達。

                          參考文獻:
                          1 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三氟吲哚丁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中國專利  1997 專利號:CN-1149580 
                          2 相轉移催化法合成3-吲哚丁酸  陶烴;郭奇珍  農藥  1988  (6),20, 15 
                          3 吲哚丁酸在營林生產中應用技術  韓英材;胡春平;楊寶茂;陳明杰;費興德;張樹海;呂克春;于福;宋純智;于培祥;孫德君;王友蘭;劉志勇;劉新橋;王再興  農藥  1990  (2),5-6 
                          4 Tb3+與1-乙酰乙酰吲哚丁酸配合物溶液的熒光性質研究  王友華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  1991  (1),24-34 
                          5 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三氟吲哚丁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汪國熾;汪進;汪國熾  中國專利  1997 專利號:CN-1149580 
                          6 2-氧代-3, 5, 7-三氯吲哚丁酸乙酯的結構分析  汪朝陽;李淑璉  分析測試學報  1998  (6),75-77 
                          7 吲哚丁酸處理桉樹插條后過氧化物酶活性和同工酶變化與插條生根的關系  黃卓烈;李明;譚紹滿;詹福建;關日強;巫光宏;林紹湘  云南植物研究  2002  (2),229-234;參10 
                          8 含羧酸配體的鼓形有機錫氧簇合物:六聚苯基錫氧3-吲哚丁酸酯的合成及晶體結構  尹漢東;王傳華;馬春林;房海霞  有機化學  2003  (3),291-295
                          这里只有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