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14875-96-8
分子式:C34H33FeN4O5
分子量:633.51
中文名稱:羥高鐵血紅素
血紅素鐵
血紅素
英文名稱:Hematin
性質描述:暗紫色光澤的Chemicalbook細微針狀結晶或黑褐色顆粒、粉末。略有特殊氣味。極不穩定,易氧化。不溶于水。用作鐵強化劑,其吸收率比一般鐵劑約高3倍,含鐵量為1.0%~2.5%。用途營養強化劑(鐵)。
用途:用于鐵的營養強化劑、補血劑及食品添加劑。
使用限量:GB14880一94、GB2760一2001(mg/kg):谷類及其制品24~48;飲料10~20;乳制品、嬰幼兒食品60~100;食鹽、夾心糖,600一1200(均以Fe計)。
生產工藝:
1. 酸性丙酮提取法:使用酸性丙酮分離提取血紅素鐵的方法。
原理:血液中的血紅蛋白是由4分子亞鐵血紅素和1分子珠蛋白結合而成的。在pH> 3時,亞鐵血紅素與珠蛋白結合最疏松。根據此化學性質,提取時先從血液中分離出血液,然后加水將血球液溶解,調節pH至3.0左右,加入適量丙酮,可使蛋白質凝固,亞鐵血紅素則溶于丙酮液中。再加入醋酸鈉,鞣酸,稀堿或直接蒸餾,即可使血紅素鐵沉淀析出。
工藝:紅細胞加適量水,進行機械攪拌細胞破碎30 min后,加入紅細胞5倍體積的3%的酸性丙酮溶液,用1 mol/L的鹽酸調溶液的pH至2~3,抽提10 min,離心收集上清液,加入1 mol/L的氫氧化鈉,待進一步提取,提取方法有以下4種:
1)醋酸鈉法:加濾液量1%的醋酸鈉攪拌均勻,靜止,抽濾,取沉淀,用蒸餾水,無水乙醇,乙醚依次沖洗2次,除去雜質,干燥,回收丙酮;
2)蒸餾法:水浴回收丙酮,濾液濃縮后即產生沉淀,抽濾,干燥得到血紅素鐵成品;
3)稀堿抽提法:將酸性丙酮和血球混合液抽濾,濾液用酸性丙酮洗至淺灰色,合并濾液,用1mol/LNaOH溶液調pH至中性,析出沉淀,離心,取沉淀,用0.1 mol/L NaOH溶液溶解后離心,,取上清液,用1 mol/LHCl調pH至酸性,析出大量沉淀,離心,水洗沉淀3次至中性,干燥,得到血紅素鐵;
4)鞣酸鹽析法:向提取液中加入5%的鞣酸,攪勻靜置過夜,氯化血紅素呈針狀晶體析出,,離心收集沉淀,用蒸餾水洗滌3次,干燥后獲得氯化血紅素。
2. 冰醋酸提取法:最早在實驗室用冰醋酸、氯化鈉和血共熱得到血紅素鐵結晶,此后Nippe氏在原有反應的基礎上,在冰醋酸中加入少量NaCl、KCl、KBr、KI和血共熱得到血紅素鐵結晶,用此法制備少量血紅素鐵結晶速度更快,該法目前在工業上和實驗室大量制備血紅素鐵時仍被使用。
3. 羧甲基纖維素(CMC)提取法:1983年芬蘭科學家介紹了用CMC提取血紅素的方法。CMC是一種無毒無害的高分子陽離子型纖維素醚,可吸附血紅素,與血紅蛋白分離,提出的血紅素鐵不需洗脫,性質穩定,可以久存。CMC-血紅素鐵可為我國小兒鐵強化食品提供很有發展前途的新型理想鐵源。
4. 酸堿純化提取法:以粗品血紅素鐵為原料,經稀堿、稀酸處理,通過正交試驗分析,確定了最佳純化條件,其產品純度大于96%,回收率大于80%。原理:利用血紅素鐵易溶于弱堿性溶液,珠蛋白則不溶于其中的特性,將血紅素鐵與珠蛋白分開,再利用血紅素鐵不溶于水和醋酸的特性,將堿性溶液酸化,血紅素鐵重新析出,再將析出的血紅素鐵過濾、干燥、獲得純品。
5. 酶提取法:蛋白酶水解法不僅將蛋白質與血紅素鐵分開,還可以提高血紅蛋白的消化吸收利用率,以利于分別利用,是一種較好的利用途徑。且酶提取法沒有用到有機溶劑,被認為是一種最環保的提取血紅素鐵的方法。原理:血紅蛋白是相對分子質量約65 000的球狀蛋白質,鐵含量約為0.3%,血紅蛋白經蛋白酶處理,除去不需要的肽鏈,保留維持血紅素鐵穩定的肽鏈,分離后得到血紅素鐵的復合體。工藝:以動物血液作原料,在新鮮血液中添加抗凝劑,然后離心分離得到紅細胞,將紅細胞用大約3倍量水稀釋,調pH至8.5,用酶進行水解,得到的上清液為珠蛋白,固體殘渣為血紅素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