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正確使用
氨基甲酸乙酯(又名烏拉坦)是動物實驗時常用的麻醉藥之一。這里就正確使用氨基甲酸乙酯提出一些注意點,以供參考。
一、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種安全性較好的麻醉藥物,家兔靜脈麻醉的一般劑量為1克/千克體重,常配成10~20%溶液使用。
二、兔、貓、大鼠等小動物實驗時,只要正確使用,急性麻醉意外致死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須注意的是注射速度要適宜。前一半的劑量可在三分鐘左右時間內均勻注入,同時注意動物的行為變化(四肢的肌肉張力、角膜反射等)。后一半劑量的注射速度更應放慢,同時注意動物的反應。當動物的肌肉張力明顯減弱、角膜反射遲鈍、呼吸較慢而平穩、用手捏動物的皮膚而無明顯掙扎、動物癱軟倒地時,即可停止注射。據我們的經驗,一般用四分之三劑量即可,不必都用足量。
三、一般的家兔解剖實驗按上述劑量只需注射一次即可進行。假如實驗時間較長,動物逐漸清醒掙扎影響實驗的繼續進行時,可追加麻醉,劑量為首次注射量的五分之一~四分之一,注射時的注意點同前述。
四、應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與乙醚麻醉相比,優點是:可避免乙醚的強烈的刺激性氣味,消除了乙醚遇火易爆炸的危險性。另外,一次麻醉后能維持多時,不象乙醚需經常加藥。但是它的缺點則是掌握麻醉深淺不如乙醚方便。注射不當會引起呼吸抑制而窒息至死。萬一發生急性麻醉意外時,可立即用手擠壓家兔胸廓進行人工呼吸,必要時還可作氣管切開插管術。按我們的體會,只要過量不嚴重,及時搶救是有可能使動物起死回生的。
五、實驗結束后,麻醉過的兔肉最好不要食用。氨基甲酸乙酯是我國衛生部1982年9月明文規定必須淘汰的 127種醫用藥品之一,臨床上早已禁止應用于病人,理由是對人體有致癌的危險性。因此,為了確保健康實無必要去冒這種危險而貪口福。假如單從食用角度來講,可改用戊巴比妥鈉(30毫克/千克體重),因為這是一種臨床上常用的巴比妥類藥物。但是該藥的安全性不如氨基甲酸乙酯,藥物耐受性的個體差異甚大。因此,靜脈注射時,須格外謹慎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