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普利百科知識
【概述】[1][2]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大量的研究已經證實,高血壓是 心腦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全國三次高血壓普查結果顯示,1959 年15歲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5.11%:1979年為7.73%;1991 年上升為11.8%,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全國有高血壓患者9000 萬人,每年新增加300萬高血壓病人,與此相應,每年腦卒中新發病 例150萬,每年死于腦卒中者約100萬人,現有腦卒中患病人數約 500-600萬,其中約75%不同程度地喪失了勞動能力,重度致殘者 占40%以上,每年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與醫療費用是相當驚人的,給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沉重經濟負擔。所以,抓好以預防、 控制高血壓為突破口的心腦血管病防治工作,已是當務之急。
阿拉普利(Alacepril)的化學名稱為(2S)-2-{(2S)-1-[(2S)-3-乙酰硫基-2-甲基丙酰基]吡咯烷-2-甲酰氨基}-3-苯丙酸,是大日本制藥公司研制的產品,商品名為賽他普利(Cetapril),屬于持續性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抑制劑。阿拉普利口服給藥時,通過阻滯ACE 來抑制升壓機制的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并通過阻滯激肽酶I 使降壓機制的激肽釋放酶-激肽-前列腺素系統亢進。同時,阿拉普利的脫乙酰化代謝物脫乙酰阿拉普利向動脈血管壁轉運良好,具有末梢交感神經抑制作用,而且在緩慢轉變成卡托普利后仍然具有ACE 阻滯作用。因此,脫乙酰阿拉普利亦參與阿拉普利的降壓作用,故起到持續性降壓作用。
【藥理作用】[3]
阿拉普利是一種含巰基的新型ACE抑制劑。抑制血管緊張素Ⅰ轉變為血管緊張素Ⅱ,并抑制血管緊張素Ⅰ的升壓作用,使外周血管擴張; 通過減少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使醛固酮分泌減少,水鈉潴留減輕。對心臟血流動力學有有益影響,可使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降低,總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心率和心輸出量增加,肺毛細血管楔壓降低,左室舒張末期壓降低。
【藥代動力學】[3]
阿拉普利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為67%。藥物在體內去乙酰化后迅速轉變為卡托普利,作用比卡托普利強3倍。1h達峰值。血中游離、蛋白結合和總的卡托普利的t1/2分別為1.9h、4.2h和5.2h。藥物分別從腎和腸道中排出。24h尿總排除率為59%。
【適應癥】[3]
阿拉普利臨床用于高血壓、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治療。
用于高血壓:降壓作用明顯,既可作為首選,又可作為其他藥物療效不佳時的代替藥。
用于心肌缺血:既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又可增加心肌供氧;能減少心絞痛的嚴重程度和發作次數,又可提高運動耐量,尤適合用于伴有高血壓的心絞痛病人。
對心力衰竭:可擴張血管、減輕水鈉潴留,可作為首選藥應用。
【規格】[3]
片劑: 25mg。
【用法用量】[3]
成人每日1 ~3次,每次25 mg口服,可適當增減劑量,重癥最大量 100mg/d。腎功能不全時需減少用量。
【不良反應】[3]
偶見咳嗽、上腹部不適、皮疹、腎功能損害、頭暈,均較輕,停藥后可恢復。
【藥物相互作用】[4]
阿拉普利在治療高血壓時,可與氫氯噻嗪或呋塞米合用。在治療心力衰竭中,可與洋地黃類、排鉀利尿劑合用,以起到協同作
【注意事項】[3]
1.阿拉普利長期用藥要定期監測血鉀,以防高鉀血癥的發生。
2. 本品可由腸道和腎雙途徑排泄,單純性肝或腎功能損害,可安全使用本品。
3. 與其他血管擴張藥合用時,要防止低血壓。不可與保鉀利尿劑合用。
【特殊人群用藥】[3]
孕婦和小兒用藥安全性尚未確定
【制備】[1]
以硫代乙酸、2-甲基丙烯酸為原料合成3-乙酰硫基-2-甲基丙酸,氯化亞砜酰化合成3-乙酰硫基-2-甲基丙酰氯,與L-脯氨酸反應生成(2S)-1-[(2S)-3-乙酰硫基-2-甲基丙酰基]吡咯烷-2-羧酸和(2S)-1-[(2R)-3-乙酰硫基-2-甲基丙酰基] 吡咯烷-2-羧酸的混合物,再成鹽,得到(2S)-1-[(2S)-3-乙酰硫基-2-甲基丙酰基]吡咯烷-2-羧酸二環己基銨鹽,最后與L-苯丙氨酸甲酯反應,并水解得到目標化合物阿拉普利。
【參考資料】
[1] 于慧, 關筱微, 王琳, 等.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阿拉普利的合成研究[J]. 精細化工中間體, 2014, 44(4): 40-42.
[2] 陳俊云.用于治療高血壓的藥物. CN200610112068.4,申請日2006-08-29
[3] 常用新藥精匯手
[4] 新全實用藥物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