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膠文獻
卡拉膠的詞源來自愛爾蘭的海濱城鎮卡拉金。
卡拉膠存在于許多種紅藻類,如角叉菜、麒麟菜、杉藻、沙菜和銀杏藻等的細胞壁中。卡拉膠又名角叉菜膠、鹿角藻膠,是從紅藻中提取的一種高分子親水性多糖,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是世界三大海藻膠工業產品(瓊膠、卡拉膠、褐藻膠)之一。卡拉膠為食品添加劑,而食品級的卡拉膠為白色至淡黃褐色、表面皺縮、微有光澤的半透明片狀體或粉末狀物,無臭無味,口感粘滑。
卡拉膠形成的凝膠是熱可逆性的,即加熱融化成溶液,溶液放冷時,又形成凝膠。
卡拉膠因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增稠性、乳化性、膠凝性和安全無毒等特點而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中,廣泛用于制造果凍,冰淇淋,糕點,軟糖,罐頭,肉制品,八寶粥,銀耳燕窩,羹類食品,涼拌食品等等。
卡拉膠的利用起源于數百年前,在愛爾蘭南部沿海出產一種海藻,俗稱為愛爾蘭苔蘚(IrishMoss),現名為皺波角藻(Chondruscrispus),當地居民常把它采來放到牛奶中加糖煮,放冷,待凝固后食用。
18世紀初期,愛爾蘭人把此種海藻制成粉狀物并介紹到美國,后來有公司開始商品化生產,并以海苔粉(seamossfarina)的名稱開始銷售,廣泛用于牛奶及多種食品中。19世紀美國開始工廠化提煉卡拉膠,到19世紀40年代卡拉膠工業才真正在美國發展起來。我國在1973年在海南島開始有卡拉膠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