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您提供化工資料查詢,分享技術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

                          碘化銀

                          規格:99%
                          包裝:25kg/桶
                          最小購量:1kg
                          CAS:7783-96-2
                          分子式:AgI
                          分子量:234.77


                          CAS: 7783-96-2
                          分子式: AgI
                          分子量: 234.77

                          中文名稱: 碘化銀

                          英文名稱: Silver iodide
                                   colloidal silver iodide
                                           neosilvol
                                           silver iodide

                          性質描述:亮黃色無嗅微晶形粉末。有感光性,可感從紫外至40nm波長的光線。

                            在光的作用下,碘化銀分解成極小顆粒的“銀核”,而逐漸變為帶綠色的灰黑色。β型碘化銀為立方晶系,比重6.010,熔點558℃,沸點1506℃。α型碘化銀為六方晶系,比重5.683,加熱至146℃即轉變為β型碘化銀。

                          溶于水和稀酸,微溶于濃氨水,與濃氨水一起加熱時,由于形成AgI.1/2NH3結晶,碘化銀轉為白色。可溶于 氰化鉀硫代硫酸鈉溶液和濃硝酸中。易溶于碘化物(如碘化鉀)溶液中。與碘化物形成[AgI2]-或[AgI4]3-絡合離子。

                          無論碘化銀的固體或溶液,均具有感光特性,故應貯存于棕色瓶中避光保存。

                          質量標準:
                          外觀   淡黃色無臭微晶形粉末
                          含量   大于99%
                          氯根   小于100ppm
                          水溶物  小于0.05%
                          水溶反應 符合

                          用途:它和溴化銀混合,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劑。在人工降雨中,用作冰核形成劑。還能防冰雹、防霜凍、防雪、防風暴,甚至可以防臺風。也是熱電池的原料。

                            碘化銀是制備碘化物和染料的原料,醫藥上作甲狀腺腫防治劑、眼玻璃體渾濁的吸收劑、祛痰劑和利尿劑。觀光材料工業用作感光乳化劑、彩色照片媒染劑。還用作食品添加劑、助熔劑和石版印刷,也用作分析試劑、色層分析和點滴分析。

                          附: 碘化銀和干冰人工降雨的原理
                          云是由水汽凝結而成;而云的厚度以及高度通常由云中水汽含量的多寡以及凝結核的數量、云內的溫度所決定。一般來說,云中的水汽膠性狀態比較穩定,不易產生降水,而人工降雨就是要破壞這種膠性穩定狀態。

                          如何才能破壞這種狀態呢? 一是降低溫度,使水蒸氣達到飽和狀態,只有達到飽和狀態,水蒸氣才能冷凝形成雨滴。二是增加云中的凝結核數量,有時候即使水蒸氣達到、甚至超過飽和狀態,也不一定能冷凝成雨滴,這種現象叫做過飽和。這時,如果有大量凝結核的存在,過飽和的水蒸氣會迅速聚集在凝結核上,形成雨滴。 既然知道了雨滴形成的條件,那么人工降雨就不是難事。

                          人們常采用干冰或是AgI來進行人工降雨,而兩種物質的作用機理是不同的:干冰可以降低云層的溫度,促進水蒸氣冷凝;根據結晶學原理,晶體在形成過程中首先形成晶核,結構相似的物質由于可作為結構相似物質的晶核,因之可用作結構相似物質的晶種。

                          AgI之所以能用于人工降雨,在于Agl微粒結構與冰結構很相似AgI可以充當水蒸氣的凝結核,因為AgI和云層中天然的冰晶很相似,都為六方晶系。碘化銀增雨劑播散過后,不會立即形成降雨,在不同的風力和擴散條件下,這些雨水的“種子”需要時間來“發芽”,然后才會進入主云系,為增雨作業影響區域帶來降雨。在冬天,“發芽”時間一般是3-6小時,在夏天,最少只需30分鐘。

                             另據報道,近期各地人工增雪公開報道中屢次提到的增雪劑碘化銀,引起網友關注。網友“為看你一眼”通過微博說:北京連續下了兩場雪。不過,據報道這兩場雪都采用了人工增雪的辦法,即向云層中播撒碘化銀,銀是重金屬,對環境不會有影響嗎?

                            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表示,人工增雨增雪是一個微物理過程,而不是產生新物質的化學變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中經常使用的干冰、液氮、碘化銀等催化劑并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干冰、液氮汽化后成為二氧化碳和氮氣,它們本身就是空氣的組成部分,對環境不會產生影響。碘化銀中的銀離子是重金屬,但碘化銀用量極小,分散在很大的區域里面,單位面積的含量微乎其微。

                            北京市氣象局稱,碘化銀是否對空氣、土壤產生影響,中國科學家做了大量研究。就目前的情況看,因為它用量不大,我們認為不存在危險。“我們每一個煙條里大概含碘化銀11克。今年初雪我們燃燒了1200多個碘化銀煙條,大概是13公斤碘化銀,它的作業面積在北京9個區縣,保守地說是1萬平方公里,那么每平方公里只有1.3克,非常微量,它不會對環境造成什么污染。”

                            針對網友對人工增雨雪成本和安全性的質疑,氣象局同志答復,碘化銀的采購成本并不高,大概是3000~4500元/kg,就算是有些市場波動,一次采購的碘化銀能做大量的煙條。當然碘化銀采購之后要制作成催化劑,還有其他一些工藝,可能會相應地增加一些成本,但整體來看,使用碘化銀增雪不會花很多錢。至于干冰等其他催化劑,價格也不會太高。

                            按照2002年國務院頒布的《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的規定,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必須在批準的空域和作業時限內,嚴格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的作業規范和操作規程進行,并接受縣級以上地方氣象主管機構的指揮、管理和監督,確保作業安全。氣象局介紹:北京這兩場雪,都采用的是高山地基煙爐燃燒碘化銀增雪的方式,不涉及高空射擊,基本不造成危險。

                           因人工降雨每年每平方公里所用的碘化銀是在0.5克左右。因為催化劑量比較少,所以不會造成對環境的污染。

                          其它鹵化銀 鹵素與銀形成的化合物,除氟化銀外均為沉淀,氟化銀、氯化銀為白色,溴化銀為淡黃色,碘化銀為黃色。

                          鹵化銀感光材料一般按用途分為以下10類。①普通攝影用感光材料。主要有黑白和彩色膠片、膠卷和相紙,用于拍攝戶外和室內景物及人像。②鹵化銀全息攝影材料。利用鹵化銀的光敏性記錄物體在激光相干下形成的干涉條紋,然后經顯、定影加工,在白光下即能顯示出被攝物體的立體全息像。其曝光靈敏度高、光譜響應寬,適應不同激光波長,所形成的全息圖像景深大、視角廣、耐濕性好。③遙測感光材料。分為攝影機探測感光材料和遙測復制感光材料。前者通過攝影機拍攝遙感器探測到的物體信息,主要有全色黑白膠片、黑白紅外膠片、彩色紅外反轉片和彩色片。后者用于復制前者所得到的圖像信息,其鹵化銀粒子細、分辨率高、清晰度好,但感光度低。④印刷用鹵化銀感光材料。用于印刷制版,多采用尺寸穩定的聚酯片基作支持體。反差大,解像率高,清晰度好。⑤縮微攝影材料。主要有攝影膠片、拷貝用膠片和硬拷貝材料。攝影膠片可滿足制作高縮率影像和長期保存的需要;拷貝膠片用于復制縮微原底片資料,制成各式實際使用的縮微品;硬拷貝可把縮微膠片上的影像還原放大,使之能用眼睛直接閱讀。⑥高速攝影感光材料。用于記錄高速瞬變現象的時空信息。主要有高速黑白膠片、彩色膠片、X光膠片、高速黑白和彩色反轉片。其最大特點是感光度高。⑦天文攝影感光材料。用于天文研究領域,多采用玻璃板作支持體,稱天文干版。由于天文攝影的主要對象是發光暗弱的遙遠星系,故所用感光材料具有較低的低照度互易律失效特性。⑧電影感光材料。又稱電影膠片。包括攝影膠片、復制膠片、拷貝膠片、錄聲膠片和染印法膠片。具有良好的透明度,涂層均勻,有一定的機械性能和精確的幾何尺寸。⑨X光感光材料。主要是X光膠片。利用X光作輻射源,在醫學領域用于臨床檢查和診斷疾病;在工業上用于無損探傷。⑩紅外感光材料。在乳劑層中加入紅外增感染料獲得。對紅外輻射敏感,能顯示出人眼所不能觀察到的現象。有黑白和彩色兩種。多用于航空攝影、天文攝影以及軍事偵察和公安業務中。

                          鹵化銀彩色感光材料

                          一種ISO速度小于320的鹵化銀彩色感光材料,其特征為包括載體,以及其上疊加的至少兩個感光度不同的感紅鹵化銀乳劑層,至少兩個感光度不同的感綠鹵化銀乳劑層,至少一個感藍鹵化銀乳劑層和至少一個非敏感層,其中在各個具有最高感速度的感綠鹵化銀乳劑層和感紅鹵化銀乳劑層中包含的厚度為0.15μm或者更小的鹵化銀平片狀顆粒占其中鹵化銀顆粒總數的50wt%或更多;其中乳劑層一側感光材料的干膜總厚度為24μm或者更小;并且其中在至少一個感光材料的鹵化銀乳劑層或非感光層中包含下面定義的化合物(A)。化合物(A):具有一個或者多個雜原子的雜環化合物,其中通過加入雜環化合物與不加入該化合物時相比,顯示出該雜環化合物實質上能夠增強鹵化銀彩色感光材料的感光度。

                          底片又譯作菲林(film的音譯)。現今廣泛應用的底片是將鹵化銀涂抹在乙酸片基上,當有光線照射到鹵化銀上時,鹵化銀轉變為黑色的銀,經顯影工藝后固定于片基,成為我們常見到黑白負片。彩色負片則涂抹了三層鹵化銀以表現三原色。除了負片之外還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膠卷以感光速度來分別,由最低速之ISO 25度至高速之ISO 3600。以片幅大小來分別有常用的120型(大底片)、135型(最常用)、110型等,還有另外為拍攝廣告或大型海報而設的諸如8"X10"大幅底片。以感光類型來分的則有黑白膠卷、彩色膠卷、紅外線膠卷等。

                          氟化銀
                          物理特性 在常溫下為白色晶體,熔點為708K,在標況下(0攝氏度,273.15K,101KPa)溶解度為1800g/L,合約14.17mol/L,極易溶于水.
                          化學鍵 其中Ag-F鍵長246pm,小于其它鹵化銀.共價半徑為246pm,與Ag-F鍵長相同,應區別于其它鹵化銀.
                          鍵型為離子鍵,也與其它鹵化銀相異.晶格類型類似于氯化鈉,與氯化銀/溴化銀相同(碘化銀晶格類型類似于硫化鋅.)(其它鹵化銀均有共價鍵傾向:氯化銀/溴化銀的鍵型為過渡鍵,碘化銀鍵型為共價鍵)

                          制備
                          由于AgF易溶,可將Ag2O溶于氫氟酸中制取:Ag2O+2HF===2AgF+H2O
                          需要注意的是,長期大量接觸氟化銀者可能導致慢性氟中毒,吞咽氟化銀者可導致急性氟中毒而死.

                          分子式:AgCl
                          簡述:白色粉狀晶體
                          CAS號:7783-90-6
                          物理特性
                          相態:固態
                          顏色:白色,在光作用下顏色會變深 (見光變紫色并逐漸變黑)
                          密度:5.56 g/cm;
                          摩爾質量:143.323 g/mol
                          熔點:455℃
                          沸點:1550℃

                          安全提示
                          半數致死量(鼠,口服):10000 mg/kg

                          其它特性
                          溶解度:0.0019 g/l水 (在水中的溶解度為2?10-10 mol2/l2。)
                          易溶于:濃氨水、硫代硫酸溶液、氰酸溶液 煮沸的濃鹽酸(在這些溶液中它形成[Ag(NH3)2]+、[Ag(S2O3)2]3?和[Ag(CN)2]0?等。)
                          不易溶于:有機溶液
                          不溶于:水、乙醇,稀酸。
                          晶體結構:與NaCl結構一樣
                          熱力學ΔfH0s:-127kJ/mol
                          S0s:96J/(mol · K)

                          氯化銀是由氯化鈉溶液或鹽酸加入硝酸銀溶液生成沉淀而得,應在暗室紅光下進行。
                          由于氯化銀非常不易溶,因此在實驗室中它常被用來測定樣品的含銀量。
                          在不是非常敏感的照片膠卷、膠版和膠紙上有使用氯化銀。但一般膠卷上使用的是化學性質上類似,但是更加對光敏感的溴化銀AgBr。
                          氯化銀在電化學中非常重要的應用是銀-氯化銀-參比電極。這種電極不會被極性化,因此可以提供精確的數據。由于實驗室中越來越少使用汞,因此Ag/AgCl-電極的應用越來越多。

                          這種電極可以使用電化學氧化的方式在鹽酸中制作:比如將兩根銀線插入鹽酸中,然后在兩根線之間施加一至二伏電壓,陽極就會被氯化銀覆蓋(陽極反應:2Ag + 2HCl -→ 2AgCl + 2H+ + 2e?,陰極反應:2H+ + 2e? -→ H2,總反應:2Ag + 2HCl -→ 2AgCl + H2)。使用這個方式可以確保氯化銀只在電極有電的情況下產生。

                          與其它鹵化銀鹽如AgBr和AgI不同的是氯化銀能夠溶解在稀的氨溶液中:
                          AgCl + 2NH3 -→ [H3N-Ag-NH3]+ + Cl?
                          在氰酸溶液中氯化銀也能溶解并形成類似的復合物。在濃鹽酸中氯化銀可以形成[Cl-Ag-Cl]-,因此有限可溶。
                          在氨溶液中加入硫化物又可以形成不可溶的銀鹽:
                          2[Ag(NH3)2]+ + S2? -→ Ag2S↓ + 4NH3

                          溴化銀
                          溴化銀為淡黃色固體,不溶于酸,可見光分解:
                          2AgBr=2Ag+Br2
                          (條件為光照)

                          溴化銀見光分解成:
                          銀單質與溴單質
                          變色鏡片是在普通玻璃中加入了適量的溴化銀和氧化銅的微晶粒。當強光照射時,溴化銀分解為銀和溴.分解出的溴的微小晶粒,使玻璃呈現暗棕色。當光線變暗時,銀和溴在氧化銅的催化作用下,重新生成溴化銀.于是,鏡片的顏色又變淺了。

                          2AgBr==光照==2Ag+Br2

                          AgBr具有感光性

                          常用于照相術照相底片,印相紙上涂一簿層含有細小溴化銀的明膠,攝影時強弱不同的光線射到底片上時就引起底片上AgBr不同程度的分解分解產物,溴與明膠化合,銀成為極細小的銀核核析出底片上,哪部分感光強AgBr分解就越多那部分就越黑。

                          这里只有精品视频